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及血尿蛋白尿。治疗方案包括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预后与肾脏病理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1、免疫异常: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主要由IgA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引发炎症反应。患者血清IgA水平常升高,补体C3可能降低。这种异常免疫应答与遗传易感性、黏膜感染等因素相关,需通过肾活检确诊病理类型。
2、感染诱因:
约半数病例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链球菌、支原体等病原体可通过分子模拟机制激活免疫系统。感染期间产生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导致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出现血尿。
3、过敏因素:
食物过敏原如海鲜、蛋类或药物过敏可诱发血管炎性改变。过敏反应中释放的组胺、白三烯等介质使毛细血管脆性增加,不仅引起皮肤紫癜,还会造成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
4、病理分型:
根据国际儿童肾脏病学会标准分为六级,Ⅰ级仅轻微改变,Ⅵ级则表现为新月体肾炎。病理分级直接影响预后,Ⅲ级以上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蛋白尿或肾功能减退,需积极免疫抑制治疗。
5、肾外症状:
除肾脏表现外,患者常合并下肢对称性紫癜、腹痛便血、关节肿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多出现在肾炎发生前1-4周,是疾病活动的重要指标,需监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评估肾脏受累程度。
患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紫癜。饮食宜选择低盐优质蛋白,限制可能致敏的海鲜、坚果等食物。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量,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注意观察下肢是否新发紫癜。冬季需预防呼吸道感染,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病程中若出现水肿、尿量减少或血压升高,需立即就医评估肾功能状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