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贫血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治疗原发病、输血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改善。贫血可能由营养不良、慢性失血、造血功能障碍、消化吸收不良、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有助于改善缺铁性贫血。动物肝脏、红肉、蛋黄等食物含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菠菜、黑木耳等植物性食物含非血红素铁,搭配维生素C可促进吸收。每日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豆制品等,为造血提供原料。避免浓茶、咖啡与含铁食物同食,以免抑制铁吸收。
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琥珀酸亚铁等铁剂可快速纠正缺铁状态。铁剂可能引起胃肠不适,建议餐后服用。维生素B12和叶酸适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需检测血清水平后针对性补充。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避免铁过量沉积。所有铁剂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消化道溃疡、痔疮等慢性失血疾病需优先控制出血。肾功能不全导致的肾性贫血需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风湿免疫性疾病引发的贫血需控制原发病活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病需专科治疗。肿瘤患者贫血需评估是否导致骨髓抑制。
血红蛋白低于60g/L或出现明显缺氧症状时考虑输血。输血前需进行交叉配血和传染病筛查。老年患者输血速度宜慢,注意监测心肺功能。反复输血依赖者需排查溶血性贫血等特殊类型。长期输血可能引起铁过载,需配合去铁治疗。
归脾汤、八珍汤等方剂可改善气血两虚型贫血。艾灸足三里、血海等穴位能促进气血生成。阿胶、当归等药材可加入药膳调理。中医治疗需辨证分型,避免盲目进补。配合耳穴压豆等外治法可增强效果。
老年人贫血护理需注意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导致头晕。日常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记录乏力、气促等症状变化。保持居室空气流通,冬季注意保暖。定期复查血红蛋白和铁代谢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餐具建议使用铁质器皿,烹饪时可使用铸铁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午间适当休息。心理上给予充分关怀,减轻因贫血产生的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