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运动需注意热身准备、强度控制、装备选择、环境评估及身体信号识别。
运动前10-15分钟动态拉伸可提升肌肉温度,降低拉伤风险。针对不同运动类型选择专项热身动作,如跑步前进行高抬腿、开合跳,瑜伽前做猫牛式伸展。运动后需进行静态拉伸,重点放松股四头肌、腘绳肌等易紧张部位。
采用心率监测保持运动强度在最大心率的60%-80%,初学者可从每周3次、每次20分钟开始渐进增加。出现呼吸困难或头晕需立即停止,采用谈话测试法能完整说句子但无法唱歌判断强度是否适中。
跑步需选缓冲性能好的专业跑鞋,篮球运动要穿高帮防崴脚鞋。运动内衣应根据冲击等级选择,高强度运动需选全罩杯压缩式。服装宜选速干面料避免棉质,冬季采用三层穿衣法。
户外跑步避开正午强紫外线时段,雾霾天PM2.5超过150需转室内。健身房需检查器械螺丝松动情况,瑜伽垫要选5mm以上厚度防关节压力。游泳场所需观察救生设备是否齐全,水温低于26℃不宜超过30分钟。
关节持续疼痛超过48小时需就医,运动后尿液呈酱油色警惕横纹肌溶解。经期前三天避免倒立、卷腹等增加腹压动作,孕期运动心率不宜超过140次/分。糖尿病患者需随身携带糖果防低血糖。
运动后及时补充电解质饮料或香蕉、牛奶等富含钾钙食物,24小时内可进行泡沫轴筋膜放松。每周交叉安排有氧、力量及柔韧训练,羽毛球等单侧运动需增加对侧平衡练习。长期运动人群建议每半年进行体态评估,及时纠正功能性动作代偿。备孕女性应避免高温瑜伽等使核心温度超过38.5℃的项目,更年期女性可侧重抗阻训练预防骨质疏松。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