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经中药常用5-8味药材配伍,核心药材包括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香附等,根据体质差异加减调整。
四物汤当归10g、川芎8g、白芍12g、熟地黄12g是调经基础方,针对血虚型月经不调。当归补血活血,川芎行气止痛,白芍柔肝养血,熟地黄滋阴补血。临床常搭配益母草15g增强子宫收缩力,或加艾叶6g温经散寒。
桃红四物汤在基础方上加桃仁9g、红花6g,适用于经血紫暗有块。香附12g疏肝解郁,延胡索10g活血止痛,配合柴胡9g调节肝气郁结。疼痛明显者可加五灵脂5g化瘀,经期腹胀加木香6g理气。
八珍汤含人参6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3g补气,联合四物汤补血。阿胶9g烊化冲服改善贫血,龙眼肉15g宁心安神。长期经量少可加枸杞子12g、桑寄生15g补肾填精。
温经汤以吴茱萸3g、桂枝9g温通经脉,配合当归12g、芍药10g。小茴香6g散寒止痛,炮姜5g温暖胞宫,严重痛经加制附子6g先煎。经期忌食生冷,可用红糖姜茶辅助驱寒。
丹栀逍遥散含牡丹皮9g、栀子6g清热凉血,柴胡12g疏肝,白芍15g平肝。黄芩10g清肝火,薄荷5g解郁,潮热加地骨皮12g。配合玫瑰花6g、合欢皮10g代茶饮调节情绪。
日常可食用红枣枸杞乌鸡汤红枣10枚、枸杞15g、乌鸡半只补气血,经前一周开始饮用。艾灸关元、三阴交穴位每周3次,每次15分钟。避免熬夜和情绪波动,经期注意腰腹保暖,选择透气棉质内裤,每日更换并阳光下暴晒消毒。血瘀体质者经前可进行快走或瑜伽促进血液循环,每日30分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