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骨质疏松主要由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失衡、钙吸收减少、运动不足、遗传因素导致,可通过药物补钙、激素治疗、调整饮食、适度运动、定期监测改善。
女性更年期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锐减,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导致骨量流失加速。治疗方案包括雌激素替代疗法如戊酸雌二醇片、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配合骨密度监测每6-12个月复查。
年龄增长导致肠道钙吸收率降低,维生素D合成不足加剧钙流失。建议每日补充钙剂1000-1200mg如碳酸钙、柠檬酸钙,联合维生素D3 800-1000IU,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
长期缺乏负重运动使骨骼机械负荷减少,骨重建速率下降。推荐每周3-5次承重运动,如快走30分钟、太极拳、弹力带训练,避免游泳等非负重运动为主。
有骨质疏松家族史者骨峰值较低,更年期后骨折风险增加3-5倍。需提前进行基因检测如LRP5基因筛查,高风险人群建议40岁起定期做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会加重骨质疏松。需治疗原发病,必要时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RANKL抑制剂地诺单抗抑制骨吸收。
日常需保证每日300ml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摄入,适量进食豆制品补充植物雌激素。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避免吸烟饮酒。居家注意防滑防摔,使用腰托保护脊椎,每年检测血钙、尿钙及骨转换标志物。出现夜间下肢痉挛、身高缩短超过3cm应及时就医,严重者需椎体成形术等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