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食防晒喷雾可能引发黏膜刺激或化学中毒,需根据成分采取催吐、就医等措施。
防晒喷雾含二氧化钛、氧苯酮等化学物质,摄入后可能灼伤口腔与消化道黏膜。部分产品含酒精或推进剂,可能引发中枢神经抑制。查看包装成分表,确认是否含氰化物等高危成分。
10分钟内可能出现呕吐、腹痛、头晕,儿童更易出现呼吸困难。含二苯甲酮类成分可能诱发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或喉头水肿。出现意识模糊需立即送急诊。
清醒状态下可饮用200ml牛奶或清水稀释,但含碳氢化合物的产品禁止催吐。使用活性炭吸附需在1小时内进行,成人剂量50-100g。误食超过5ml建议洗胃处理。
医院可能采用胃内容物抽吸、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严重肝损伤需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血氧监测维持72小时。保留产品包装供毒理分析。
72小时内监测肝功能指标,含视黄醇衍生物可能造成维生素A过量。孕妇需额外进行胎儿监护,儿童随访生长发育情况3个月。
误食后24小时内避免高脂饮食加重吸收,推荐食用南瓜粥等黏膜保护性食物。日常存放需置于儿童无法触及的带锁柜体,使用物理防晒霜可降低误食风险。运动后补涂时注意避开嘴部周围,游泳前选择防水型产品减少脱落可能。护理重点包括口腔黏膜检查及后续胃肠功能评估,过敏体质者应随身携带抗组胺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