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贫血通常由铁元素摄入不足、月经失血过多、消化吸收障碍、慢性疾病消耗及妊娠期需求增加等原因引起。主要有铁缺乏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五种常见类型。
长期偏食或节食导致膳食铁缺乏,尤其常见于素食女性。动物肝脏、红肉、菠菜等富含铁的食物摄入不足时,血红蛋白合成原料匮乏。建议每周摄入2-3次动物血制品,搭配维生素C促进吸收。
月经量超过80毫升/周期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会加重经期出血,经血颜色暗红且伴有血块需警惕。月经周期紊乱者应监测血清铁蛋白水平。
胃大部切除术后或慢性胃炎患者胃酸分泌减少,影响三价铁转化为可吸收的二价铁。克罗恩病等肠道病变会导致铁吸收面积减少,这类患者往往伴随体重下降和慢性腹泻症状。
甲状腺功能亢进加速红细胞代谢,肿瘤患者慢性失血及化疗抑制骨髓造血。肾功能不全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不足,这类贫血多伴有原发病的典型症状如心悸、水肿等。
孕期血容量增加50%且胎儿发育需大量铁元素,未及时补充易导致生理性贫血。双胎妊娠或妊娠间隔小于2年的孕妇风险更高,孕中期血红蛋白低于110g/L需干预。
建议贫血女性保持均衡饮食,每日摄入瘦肉50-75克,搭配猕猴桃等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月经过多者经期可适当补充红枣、枸杞等药食同源食材,但血红蛋白持续低于90g/L需就医排查病因。长期素食人群应定期检测铁代谢指标,更年期女性需注意排除消化道肿瘤引起的隐性失血。运动建议选择瑜伽、快走等中低强度项目,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缺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