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没有明确的绝精年龄,但精子质量和数量会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主要与睾丸功能衰退、激素变化、慢性疾病积累、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有关。
睾丸生精功能从40岁后开始缓慢下降,支持细胞数量减少导致精子生成效率降低。治疗上可通过补充锌元素如牡蛎、牛肉、维生素E坚果、菠菜改善精子质量,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HCG激素治疗。
睾酮水平每年下降约1%,50岁后更明显,引发少精症风险。临床采用睾酮替代疗法注射剂、凝胶、贴片,配合深蹲、硬拉等力量训练刺激自身分泌,需定期监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会损伤睾丸微血管,导致精子DNA碎片率升高。控制基础疾病是关键,二甲双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辅酶Q10每日100mg能减少氧化应激损伤。
长期接触双酚A、重金属等环境雌激素会干扰生精过程。职业暴露人群建议每年进行精液分析,居家避免使用塑料餐具,多摄入十字花科蔬菜西兰花、羽衣甘蓝促进毒素代谢。
吸烟会使精子浓度降低23%,酒精直接抑制睾酮合成。戒断不良习惯后6个月精液参数可改善,配合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游泳、骑行,睡眠保证7小时以上。
40岁以上男性建议每年检测精液质量,日常增加番茄红素熟番茄、硒巴西坚果摄入。高温环境会暂时抑制生精,避免久坐和紧身裤。精子冷冻保存适用于有生育需求的肿瘤患者,显微取精手术可帮助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获取精子。保持规律性生活每周2-3次有助于维持生殖系统功能,但需注意年龄增长后前列腺健康。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