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可通过激素调节、营养补充、中医调理、生活方式改善、疾病治疗等方式综合干预。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是常见原因,表现为雌激素分泌不足。临床常用戊酸雌二醇片、黄体酮胶囊等药物建立人工周期,促排卵药物如克罗米芬适用于有生育需求者。激素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引发内膜病变。
长期节食或贫血会导致子宫内膜生长受限。建议每日摄入含铁食物如猪肝50g、菠菜200g,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蛋白质补充可选择鸡蛋2个/天或鱼肉150g,必要时服用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等补血制剂。
气血两虚型可用八珍汤加减,肾阳虚者适用右归丸,血瘀型推荐少腹逐瘀汤。艾灸关元、三阴交等穴位每周3次,配合当归、益母草等药材泡脚。中药调理需持续2-3个月经周期见效。
持续压力会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建议保持7小时睡眠并练习正念呼吸。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如慢跑30分钟,避免久坐超过2小时。冬季注意腰腹部保暖,可使用暖宫贴维持局部温度。
宫腔粘连需行宫腔镜分离术,多囊卵巢综合征需服用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甲状腺功能减退者补充优甲乐,高泌乳素血症患者使用溴隐亭。器质性疾病治愈后月经量可逐渐恢复。
日常饮食建议增加南瓜子、黑芝麻等富含锌硒食物,经期避免生冷刺激。练习瑜伽蝴蝶式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每周3次每次15分钟。记录基础体温监测排卵情况,选择纯棉透气内裤保持外阴清洁。突然出现经量锐减伴头痛呕吐需立即就医排查垂体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