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发病机理
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主要涉及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脑结构功能异常、内分泌紊乱及心理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相互作用。
1、遗传因素
抑郁症具有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患病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研究发现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等多态性相关。这类患者可能出现情绪调节能力先天不足,但需结合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才会发病。针对遗传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
2、神经递质失衡
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降低是核心机制,包括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系统功能障碍。这种失衡会导致情绪调控网络异常,表现为突触可塑性下降、神经传导速率改变。临床常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药物进行干预。
3、脑结构异常
前额叶皮层、海马体和杏仁核等脑区体积缩小,其中海马体神经再生减少尤为显著。功能性核磁共振显示这些区域与边缘系统的连接异常,影响认知处理和情绪反应。重复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可针对性改善局部脑血流灌注。
4、内分泌紊乱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激活导致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会损伤海马神经元并抑制神经营养因子分泌。甲状腺功能减退也与抑郁发作密切相关。此类患者需检测激素水平,必要时使用米氮平片等具有调节HPA轴作用的药物。
5、心理社会因素
长期应激压力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影响基因表达,童年创伤经历可造成持久的神经生物学改变。负性认知模式会形成病理性记忆痕迹,认知行为疗法能有效重建大脑功能连接。社会支持系统薄弱者更易出现炎症因子水平升高等生理变化。
抑郁症的防治需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修复,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建议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时及时至精神心理科就诊,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1.81万次播放
2.2万次播放
1.48万次播放
1.91万次播放
2.21万次播放
1.99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引起鸡瘫痪的原因有哪些
- 2 引起儿童病毒性疱疹的原因是什么
- 3 引产后能做美甲么
- 4 龈下刮治后牙龈多久能恢复
- 5 银杏叶预防中风吗
- 6 银杏叶影响心率吗
- 7 小孩有点发烧怎么处理
- 8 银杏叶片对青光眼有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