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产后出血可通过规范产检、合理饮食、控制基础疾病、正确分娩方式及产后监测等方式预防。产后出血通常由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
1、规范产检:
孕期定期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超声检查,可及时发现妊娠期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异常。孕晚期评估胎盘位置及胎儿体重,对前置胎盘、巨大儿等高危因素提前制定干预方案。规范的产前检查能将产后出血风险降低40%以上。
2、合理饮食:
孕期保证铁、叶酸及蛋白质摄入,每日摄入红肉50克、绿叶蔬菜300克,预防缺铁性贫血。避免过量食用活血类食物如桂圆、山楂,孕晚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K促进凝血因子合成。研究显示营养均衡的孕妇发生产后出血概率下降35%。
3、控制基础病: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维持空腹血糖≤5.3mmol/L。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应定期复查甲功,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在产科与血液科共同管理下妊娠。基础疾病控制良好可使产后出血发生率降低50%。
4、正确分娩:
自然分娩时避免过度干预产程,第二产程正确运用腹压。剖宫产术中采用子宫背带缝合等止血技术,对高危孕妇预防性使用缩宫素。数据显示规范分娩操作能减少60%的医源性产后出血。
5、产后监测:
分娩后2小时内每15分钟按压宫底,观察阴道出血量及血块情况。使用计量型卫生巾准确评估失血量,产后24小时内定期检测血红蛋白变化。早期发现出血征兆可争取黄金抢救时间,使严重产后出血死亡率下降70%。
产后6周内保持适度活动促进恶露排出,每日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饮食选择高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注意会阴部清洁。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或恶露突然增多需立即就医。哺乳刺激有助于子宫复旧,建议坚持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