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卧床病人肺部感染怎么回事儿
长期卧床病人肺部感染通常由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误吸风险增加、血液循环障碍、免疫力降低及病原体定植等因素引起,可通过体位管理、呼吸训练、营养支持、药物干预及环境调节等方式改善。
1、防御功能下降:
长期卧床导致膈肌活动受限,肺部分泌物难以排出,纤毛运动减弱使呼吸道清除能力降低。建议每2小时协助翻身拍背,促进痰液引流,必要时使用振动排痰仪辅助。
2、误吸风险增加:
卧床病人吞咽反射减弱,进食时易发生胃内容物反流误吸。选择糊状食物,采用30度半卧位进食,餐后保持体位1小时。出现呛咳需立即清理口腔分泌物。
3、血液循环障碍:
长期卧位使肺底部血流淤滞,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局部组织缺氧易滋生细菌。每日进行被动肢体活动,使用气压治疗仪改善循环,监测血氧饱和度变化。
4、免疫力降低:
营养不良和活动减少导致免疫球蛋白分泌减少。需保证每日1.2-1.5g/kg蛋白质摄入,补充维生素C、锌等免疫营养素。定期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
5、病原体定植:
口腔卫生不良和医疗器械使用增加病原体定植风险。每日2次口腔护理,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病房空气消毒每日3次。痰培养明确病原体后针对性使用抗生素。
长期卧床患者需建立个性化护理方案,每日进行床上关节活动训练和深呼吸练习,使用三角枕保持功能体位。饮食采用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少量多餐。房间温度维持在24-26℃湿度50%-60%,定时开窗通风。监测体温、呼吸频率和痰液性状变化,出现黄脓痰或发热需及时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家属护理前后需规范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