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朋友说同学不跟她玩时,家长可以通过倾听共情、引导社交技巧、与老师沟通、创造社交机会、观察潜在问题等方式帮助孩子。这种情况可能与性格差异、社交能力不足、偶然冲突或校园环境等因素有关。
先蹲下来与孩子平视,用“妈妈看到您很难过”等语言接纳情绪,避免直接说“这没什么”。通过复述孩子的话确认感受,比如“您觉得小红不和您玩,所以伤心对吗”。共情能让孩子感到被支持,后续建议更容易被接受。家长可以分享自己童年的类似经历,但不要比较或贬低其他孩子。
用角色扮演游戏模拟邀请同学加入的场景,教孩子说“我可以和您们一起跳皮筋吗”等具体话术。通过绘本故事讲解轮流等待、分享玩具等规则,比如同桌的阿达这类校园社交主题绘本。平时可安排孩子参与超市付款、问路等需要开口的实践,逐步提升沟通自信。
选择接送孩子时或预约面谈的方式,以“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交友情况”为开场,避免质问语气。询问孩子参与集体活动时的表现,是否有固定玩伴或落单情况。若发现存在孤立现象,可请老师协助分组时有意安排,或开展需要合作的课堂游戏。
邀请1-2个同学来家里玩积木、做手工等需要协作的活动,准备足够数量的材料避免争抢。参与小区儿童跳蚤市场等活动,创造自然交友场景。初期可选择性格温和的孩子作为交友对象,逐步建立社交信心后再接触更多同伴。
持续两周记录孩子提到的拒绝事件细节,注意是否固定针对某几个同学或全班性排斥。检查孩子是否有无意推搡、说脏话等引发反感的行为。若伴随食欲下降、拒绝上学等表现,需考虑是否存在校园欺凌,必要时寻求学校心理老师介入。
家长日常可多安排亲子互动游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定期与孩子用绘画或玩偶剧形式复盘学校生活。注意避免当着孩子面批评其他小朋友或过度干预孩子间的矛盾,给予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若情况持续超过一个月且影响孩子情绪,建议咨询儿童心理发展专业人士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