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梅毒可能引发胎儿畸形、器官损伤、神经系统病变、骨骼发育异常及死亡,需通过青霉素治疗、定期监测、症状管理降低风险。
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感染可导致胎儿多发畸形,典型表现为哈钦森三联征锯齿状门牙、间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产前诊断需结合血清学检测和超声检查,确诊后立即采用苄星青霉素肌注治疗,妊娠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畸形发生率。
肝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是常见并发症,新生儿可能出现黄疸、贫血。治疗需静脉注射水剂青霉素G,配合输血纠正贫血,严重肝损伤需使用护肝药物如谷胱甘肽,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
25%患儿会出现脑膜炎或脑积水,表现为抽搐、智力障碍。腰椎穿刺确诊后需10-14天静脉青霉素治疗,脑积水患者需脑室腹腔分流术,康复阶段需进行神经发育评估和干预训练。
特征性表现为骨软骨炎和假性麻痹,X线显示"锯状"骨端。除规范抗梅毒治疗外,需骨科会诊处理病理性骨折,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促进骨骼修复,严重畸形需矫形手术。
未经治疗的先天性梅毒致死率达40%,早产和低体重是主要危险因素。对高危新生儿需进行PCR检测,出现呼吸衰竭时需NICU监护,联合多学科团队制定救治方案。
孕期每日需补充400μg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哺乳期母亲接受治疗后可母乳喂养。患儿康复期应保证每日60-80kcal/kg高蛋白饮食,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病理性骨折,每3个月复查血清学指标直至转阴。皮肤黏膜病变需使用红霉素软膏护理,听力障碍者需在6月龄前进行人工耳蜗评估。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