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可通过子宫收缩管理、胎盘处理、产道检查、凝血功能监测、及时干预五个方面预防。
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是出血主因,分娩后立即按摩子宫底促进收缩,静脉滴注缩宫素类药物如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麦角新碱等。母乳喂养刺激催产素分泌,每2小时哺乳一次。避免膀胱充盈压迫子宫,产后6小时内每2小时排尿。
胎盘残留或剥离不全需人工剥离,30分钟内未自然娩出需手术清宫。检查胎盘完整性,发现缺损行超声引导下清宫术。植入性胎盘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病灶切除术或子宫切除术三级处理方案。
会阴裂伤分四度处理,Ⅲ-Ⅳ度裂伤立即缝合。宫颈裂伤超过1cm用可吸收线分层缝合。阴道血肿切开引流后加压包扎,血色素低于70g/L需输血。
妊娠期高血压或胎盘早剥患者产后查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功能障碍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或血小板。遗传性血友病孕妇分娩前需将凝血因子提升至50%以上。
出血量超过500ml启动应急小组,建立双静脉通路。宫腔填塞纱布条或Bakri球囊压迫,无效时行子宫动脉结扎。难治性出血考虑子宫切除术,同时纠正休克,每15分钟监测生命体征。
产后饮食多摄入高铁食物如猪肝、菠菜,搭配维生素C促进吸收。凯格尔运动每天3组强化盆底肌,避免提重物。观察恶露量色变化,卫生巾1小时浸透需就医。保持会阴清洁,每日温水冲洗2次。监测血压和心率,警惕迟发性出血,产后42天复查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