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痛经主要表现为下腹坠痛、腰酸等不适,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原发性痛经通常由前列腺素分泌过多引起,继发性痛经多与盆腔器质性疾病相关。
经期下腹部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是核心症状,疼痛多位于耻骨上区域,可能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内侧。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轻者仅感隐痛不适,重者需卧床休息。疼痛通常在月经来潮前12小时开始,持续48-72小时逐渐缓解。
约60%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部分伴有头晕头痛、乏力等全身反应。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血管迷走神经反应。这些症状与前列腺素作用于平滑肌及神经系统有关。
多见于青春期女性,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疼痛源于月经期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F2α过量分泌,引发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和缺血。此类痛经往往随年龄增长或生育后自然减轻。
常见于育龄期女性,多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疾病引起。疼痛特点为进行性加重,可能伴随性交痛、异常子宫出血等症状。妇科超声检查可见盆腔包块、子宫增大等特征性改变。
临床常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分为三级:轻度不影响日常活动,中度需服用止痛药,重度必须卧床且药物难以缓解。继发性痛经多属中重度,可能伴随CA125等肿瘤标志物升高。
建议痛经女性记录月经周期与症状变化,经期避免生冷饮食并保持腹部保暖。适量饮用姜茶、热敷下腹部可缓解轻度疼痛。若出现进行性加重痛经或非经期疼痛,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规律有氧运动如瑜伽、慢跑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减少前列腺素堆积。日常饮食可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三文鱼、亚麻籽等食物,抑制炎症因子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