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90%的女性曾经历痛经,其中10%-15%症状严重影响生活。痛经发生率受初潮年龄、生育史、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症等因素影响。
初潮年龄较早<12岁的女性痛经风险更高。青春期子宫发育不完善时,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易引发子宫痉挛性收缩。这类原发性痛经可通过热敷、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随年龄增长可能减轻。
未生育女性痛经概率是经产妇的2-3倍。分娩过程可能扩张宫颈口,减少经血逆流。产后痛经缓解者约占70%,但继发性痛经可能因剖宫产瘢痕或盆腔粘连加重。
月经周期中前列腺素F2α过量分泌是主要诱因,该物质使子宫肌层强烈收缩导致缺血性疼痛。口服短效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可使80%使用者疼痛减轻50%以上。
约40%严重痛经患者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典型症状包括性交痛、经期腹泻,腹腔镜手术可明确诊断,药物治疗常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慢性盆腔炎导致25%-30%的继发性痛经,病原体感染引发输卵管粘连或盆腔充血。急性发作需抗生素治疗,慢性期可配合中药灌肠或物理疗法改善循环。
建议痛经女性记录月经周期与症状变化,经期避免生冷饮食及剧烈运动。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促进内啡肽分泌,生姜红糖水含姜烯酚能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若疼痛持续72小时以上或伴随发热呕吐,需排查子宫腺肌病等器质性疾病。钙镁补充剂与维生素B1对原发性痛经有辅助改善作用,但继发性痛经需针对病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