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与遗传、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环境暴露及乳腺疾病史等因素相关,需通过手术、放疗、药物及综合管理干预。
约5%-10%的乳腺癌与BRCA1/2等基因突变相关,这类患者发病年龄较早且家族聚集性强。基因检测可评估风险,高风险者建议定期乳腺MRI联合钼靶检查。预防性措施包括他莫昔芬药物预防或预防性乳房切除术。
雌激素长期刺激是重要诱因,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或晚育、激素替代治疗均增加风险。内分泌治疗是主要手段,如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阿那曲唑、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他莫昔芬需持续5-10年。
肥胖、饮酒、缺乏运动使患病风险提升30%-50%。控制BMI在18.5-23.9,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快走、游泳,限制酒精每日≤15克可降低风险。术后患者需保持适度抗阻训练预防淋巴水肿。
电离辐射如青春期胸部放疗、夜间光暴露干扰褪黑素分泌可能促进发病。职业防护需减少X线接触,夜班人群建议补充褪黑素。环境雌激素双酚A等可通过选择玻璃餐具、减少塑料使用规避。
不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等癌前病变需每6个月随访。保乳手术联合全乳放疗适用于早期患者,改良根治术用于肿瘤较大者。化疗方案含蒽环类表柔比星联合紫杉类多西他赛,靶向治疗针对HER2阳性患者曲妥珠单抗。
日常需增加十字花科蔬菜西兰花、羽衣甘蓝摄入,其硫代葡萄糖苷具有抗癌活性。大豆异黄酮每日摄入50mg以内安全且可能有益。术后上肢康复训练包括爬墙运动、弹力带练习,需持续6-12个月。每月乳房自检应选月经结束后一周,绝经女性固定日期检查,发现乳头溢液、皮肤橘皮样改变立即就诊。40岁以上女性每年乳腺超声与钼靶交替筛查,高风险人群筛查年龄提前至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