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可通过按摩特定穴位调节气血,重点刺激三阴交、关元穴、血海穴、足三里、太冲穴等部位改善症状。
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是肝脾肾三经交汇处。月经不调多因气血瘀滞或脏腑功能失调,每日用拇指按压此穴5分钟,配合顺时针揉动,能促进盆腔血液循环,缓解痛经和周期紊乱。寒性体质者可配合艾灸此穴10分钟。
脐下3寸处,属任脉要穴。按摩时平躺放松,掌心贴穴轻柔打圈按压,每次10分钟,可调节内分泌功能。对卵巢早衰引起的月经量少效果显著,建议经前一周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配合热敷效果更佳。
膝盖内侧髌骨上缘2寸处,主治血分疾病。屈膝坐位时用拇指关节顶压此穴,力度以酸胀为度,每次3分钟,每日3次。血瘀型月经推迟者,可搭配红花油按摩至皮肤微红,促进经血排出。
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为强壮要穴。脾胃虚弱导致的经期腹泻或经量过多,可用拇指垂直按压此穴,配合振颤手法5分钟,能健脾统血。建议餐后1小时按摩,避免空腹操作。
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属肝经原穴。情绪压力引发的月经紊乱,可用指甲轻掐此穴3分钟,配合深呼吸疏肝理气。经前乳房胀痛者,可沿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推按50次。
按摩需避开经期出血高峰期,手法宜轻柔渐进。日常可饮用玫瑰山楂茶活血化瘀,经期后练习瑜伽蝴蝶式改善盆腔供血,避免熬夜和生冷饮食。若连续3个月周期异常或出血量大,应及时检查激素六项和盆腔超声,排除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器质性疾病。体质虚寒者可每周用艾叶泡脚两次,水温不超过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