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血瘀需根据体质辨证施治,通常气血双补与活血化瘀同步进行,关键在补气力度大于活血。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严重气虚时单活血易耗气。舌淡胖有齿痕者侧重补气,舌暗紫瘀斑者稍重活血。经典方剂如补阳还五汤以黄芪为君药,佐以当归、川芎活血,体现"补气为主,活血为辅"思路。
药物可选人参、黄芪、白术等,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适合脾胃气虚。食疗推荐山药小米粥每周3次,搭配五指毛桃煲鸡汤。艾灸足三里、气海穴每周2次,每次15分钟能温补脾肾之气。
药物选用丹参、三七、红花时需配伍甘草护胃,中成药如血府逐瘀胶囊适合瘀血明显者。日常饮用山楂玫瑰茶,经期前一周开始每天200ml。推拿血海、三阴交穴配合腹式呼吸,促进血液循环。
急性疼痛期可短期侧重活血,慢性调理阶段保持6:4的补气活血比例。更年期女性建议晨服补气药,晚间用活血药,避免药性冲突。每月记录舌象变化,动态调整用药比例。
阴虚火旺者慎用温补药材,孕妇禁用活血药剂。服用阿司匹林等西药时,需间隔2小时再用中药。术后患者前两周禁用活血药,待伤口愈合后再行调理。
建议搭配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式晨练,配合莲子、枸杞、黑豆等食材制作养生羹。血瘀体质者经期前一周每天快走30分钟,促进经脉畅通。长期调理需监测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气虚血瘀并存时切忌过度运动耗气,瑜伽冥想等舒缓运动更适合体质恢复。冬季进补可选用黄芪当归羊肉汤,夏季调理推荐西洋参麦冬代茶饮,顺应四季气候特点调整方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