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为什么叫阻塞性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名称中的"阻塞性"源于该病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主要因气道炎症导致支气管狭窄、肺泡结构破坏所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气流受限具有不可逆性,这与支气管哮喘的可逆性气流阻塞形成本质区别。气道阻塞的发生涉及多种机制:长期吸烟或有害颗粒刺激引发慢性支气管炎时,气道黏膜水肿、黏液腺增生会直接缩小管腔直径;当病变累及小气道,平滑肌增生和纤维化会进一步加重通气阻力。肺气肿病变则通过肺泡壁破坏降低弹性回缩力,使小气道在呼气时过早塌陷。这两种病理改变共同构成"阻塞性"的核心内涵。
从功能角度而言,阻塞性体现在肺功能检查中的典型表现: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降低,最大中期呼气流量下降,残气量增加。这些指标异常反映患者呼气时气流排出受阻,气体潴留现象明显。临床特征如呼气延长、喘息音、桶状胸等体征,本质上都是气道阻塞的外在表现。
诊断标准强调"阻塞性"需通过支气管舒张试验确认,即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改善率未达12%且绝对值未增200毫升。这种固定性气流受限是区别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关键,也是疾病名称的由来依据。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倡议文件明确指出,气流受限的持续性、进行性发展是该病命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患者日常需严格戒烟并避免粉尘接触,坚持腹式呼吸训练可改善膈肌运动效率。冬季注意保暖防感冒,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能减少急性加重。营养方面保证优质蛋白摄入,维持体重在正常范围有助于减轻呼吸负荷。定期进行肺康复训练,采用缩唇呼吸法缓解呼吸困难症状,这些措施虽不能逆转气道阻塞,但对延缓疾病进展具有积极意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5.99万次播放
5.79万次播放
5.85万次播放
5.6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