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瓣膜病的病因及治疗
多瓣膜病可能由风湿性心脏病、退行性瓣膜病变、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瓣膜畸形及缺血性心脏病等原因引起,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控制、介入手术及外科瓣膜修复或置换。多瓣膜病指两个或以上心脏瓣膜同时发生结构或功能异常,需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1、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是发展中国家多瓣膜病的主要病因,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的免疫反应相关。二尖瓣最常受累,可能伴随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急性期需使用青霉素V钾片控制链球菌感染,慢性期可选用地高辛片改善心功能,严重者需联合氢氯噻嗪片减轻心脏负荷。瓣膜损害严重时需考虑手术干预。
2、退行性瓣膜病变
老年性钙化性瓣膜病多见于主动脉瓣和二尖瓣,与年龄相关的胶原纤维退变和钙盐沉积有关。早期表现为活动后心悸,进展期可出现心绞痛样胸痛。轻中度病变可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改善冠脉供血,合并房颤时需用华法林钠片抗凝。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推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反流可选择缘对缘修复术。
3、感染性心内膜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可导致瓣膜赘生物形成及穿孔,常见于吸毒者或牙科操作后。特征性表现包括Osler结节、Janeway损害等周围体征,超声可见瓣膜赘生物。确诊后应立即静脉用注射用苯唑西林钠,过敏者可换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合并瓣周脓肿或心力衰竭时需急诊行清创术联合机械瓣置换。
4、先天性瓣膜畸形
二叶式主动脉瓣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瓣膜异常,易继发狭窄或反流,部分患者合并马方综合征。儿童期多无症状,成年后出现晕厥或心功能不全。轻度反流可使用盐酸贝那普利片延缓心室重构,重度狭窄需行Ross手术或机械瓣植入。合并主动脉根部扩张者需定期监测CT血管成像评估手术时机。
5、缺血性心脏病
心肌梗死后的乳头肌功能不全可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表现为突发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急诊处理需用注射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改善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行冠状动脉造影。血运重建同时可能需行二尖瓣成形环置入术,左心室显著扩大者需考虑心室辅助装置过渡治疗。
多瓣膜病患者应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避免腌制食品及加工肉类。适度进行心肺功能评估后的有氧训练,如步行或骑自行车,每周3-5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服用华法林期间需稳定摄入维生素K含量一致的绿叶蔬菜。出现新发水肿或夜间不能平卧时应立即复查心脏超声。术后患者需终身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在进行牙科或侵入性操作前2小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5.82万次播放
5.44万次播放
5.63万次播放
5.4万次播放
5.93万次播放
5.36万次播放
6.01万次播放
5.74万次播放
5.65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