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治疗的药物需根据具体症状选择,常见包括解热镇痛药、抗过敏药、胃肠调节药、止咳化痰药、局部外用药等。
发热疼痛常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轻中度疼痛和退热,肝功能不全者慎用;布洛芬兼具抗炎作用,对胃肠刺激较小;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但儿童病毒感染期间禁用。使用时需注意剂量间隔,避免联合用药导致肝肾损伤。
过敏性鼻炎或荨麻疹可选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氯雷他定作用持久且嗜睡副作用轻;西替利嗪对季节性过敏效果显著;地氯雷他定为第三代抗组胺药,心脏毒性更低。严重过敏需配合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需监测血糖血压。
消化不良可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铝碳酸镁。多潘立酮促进胃排空,但可能引发泌乳素升高;莫沙必利改善全消化道动力;铝碳酸镁中和胃酸并保护黏膜。反复胃痛需排查幽门螺杆菌感染,质子泵抑制剂需遵医嘱控制疗程。
干咳适用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痰多可用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右美沙芬抑制延髓咳嗽中枢,痰多时禁用;氨溴索促进黏液溶解,需配合足量饮水;乙酰半胱氨酸可雾化吸入,哮喘患者慎用。持续咳嗽超过两周需胸片检查。
皮肤问题常用莫匹罗星软膏、酮康唑乳膏、氢化可的松。莫匹罗星针对细菌感染;酮康唑治疗真菌性皮炎;氢化可的松缓解炎症但不宜长期面部使用。创面消毒优先选择碘伏,酒精可能刺激黏膜。合并渗液或化脓需就医清创。
对症药物使用期间建议保持清淡饮食,如发热时选择粥类、蒸煮蔬菜,避免辛辣油腻;胃肠不适期可补充益生菌酸奶和低纤维食物。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代谢,但高热或急性腹泻时应卧床休息。护理需观察症状变化,止咳药服用后避免驾驶,外用药前需清洁患处,药物存放需避光防潮,儿童需使用专用剂型。症状反复或加重应及时转诊专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