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中医如何调理
肥胖症中医调理主要通过健脾祛湿、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方法改善体质,常用方式包括中药内服、针灸疗法、穴位埋线、饮食调节和运动干预。
1、健脾祛湿:
中医认为脾虚湿盛是肥胖的核心病机,常用白术、茯苓、苍术等药物配伍组方,如参苓白术散、五苓散等。脾主运化水湿,脾虚会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痰湿,表现为腹部肥胖、肢体困重。日常可食用山药、薏苡仁等健脾食材,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加重湿气。
2、疏肝理气:
长期情绪不畅易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剂能调节气机,改善因压力导致的暴饮暴食。伴有胁肋胀痛、烦躁易怒症状者,可配合按压太冲穴、期门穴等疏肝穴位,保持规律作息也有助于肝气调达。
3、活血化瘀:
肥胖日久易形成痰瘀互结,表现为皮肤紫纹、舌质暗紫。血府逐瘀汤、桂枝茯苓丸等方剂能促进血液循环,桃仁、红花等药材可化解局部脂肪堆积。此类体质需避免久坐不动,适当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
4、针灸疗法:
体针选取中脘、天枢、丰隆等穴位调节胃肠功能,耳针常用饥点、内分泌点控制食欲。每周2-3次针灸能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改善代谢,对单纯性肥胖有效率可达70%以上。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自行针刺导致感染。
5、饮食调节:
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原则,推荐薏苡仁赤小豆粥、山楂决明子茶等药膳。早餐宜食小米南瓜粥健脾,晚餐减少淀粉摄入。忌食油炸食品及含糖饮料,进食时细嚼慢咽以增强饱腹感。
中医调理肥胖需坚持3个月以上周期,配合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运动效果更佳。每日晨起空腹按摩带脉穴200次,晚餐后散步30分钟促进运化。体质辨识是关键,建议在执业中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盲目服用减肥偏方。治疗期间每月测量腰臀比和体脂率,痰湿体质者可常饮陈皮普洱茶辅助化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