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骨质疏松症分类
原发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三类。骨质疏松症的分类依据发病机制、年龄因素和特殊病因进行划分。
1、绝经后型: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多发生于女性绝经后5-10年内,主要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有关。雌激素缺乏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速度。患者常见椎体压缩性骨折和腕部骨折,骨密度检测显示腰椎和股骨颈骨量明显减少。基础治疗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必要时可考虑使用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2、老年性型: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70岁以上人群,与年龄相关的骨量丢失有关。成骨细胞功能减退和肠道钙吸收能力下降是主要发病机制。这类患者易发生髋部骨折和多重椎体骨折,常伴有肌少症。治疗需注重蛋白质摄入和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使用,同时预防跌倒至关重要。
3、特发性型: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指发生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的原发性骨量减少,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峰值骨量获得不足或骨代谢异常有关。患者可能在轻微外伤后发生骨折,需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因素。治疗以促进骨形成为主,需长期随访骨密度变化。
骨质疏松症患者应保证每日钙摄入量800-1200毫克,维生素D补充400-800国际单位。规律进行负重运动如步行、太极拳等有助于维持骨密度,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居家环境需做好防跌倒措施,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身高变矮时应及时就医评估,预防脆性骨折的发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腿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腿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引起腿肿的原因如下:肾源性水肿:如肾炎、肾病综合征,是由于肾功能下降,导致肾脏水钠排泄功能下降,机体水钠负荷增加,进而导致的高容量性下肢浮肿,称...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