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通常由骨密度降低、外力作用、年龄增长、激素水平变化、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营养补充、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1、骨密度降低:
骨质疏松患者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强度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引发椎体压缩性骨折。骨密度检测T值≤-2.5时骨折风险显著增加,需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定期监测。基础治疗需长期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严重者可考虑使用唑来膦酸等抗骨吸收药物。
2、外力作用:
跌倒、搬重物等机械负荷超过椎体承受极限时易发生骨折。老年患者因平衡能力下降更易受伤,建议居家环境安装防滑垫和扶手。急性期需卧床制动4-6周,疼痛剧烈者可短期使用镇痛药物,但需警惕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道的刺激。
3、年龄增长:
50岁以上女性骨折发生率比男性高4倍,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相关。这类患者常伴椎体变形和身高缩短,建议每年监测身高变化超过3厘米需就医。激素替代疗法需严格评估血栓风险,雷洛昔芬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作为替代方案。
4、激素水平变化: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每日剂量≥7.5mg泼尼松连用3个月即显著增加风险。此类患者应优先选用特立帕肽等促骨形成药物,同时控制基础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度。监测24小时尿钙排泄量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
5、慢性疾病:
糖尿病、慢性肾病等代谢性疾病会干扰钙磷代谢,加速骨量流失。这类患者骨折后愈合时间延长2-3倍,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椎体成形术适用于顽固性疼痛,但邻近椎体再骨折风险需提前评估。
骨折恢复期每日应保证1000-1200mg钙摄入,优选低脂乳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天然来源。适度进行太极拳、水中行走等低冲击运动可增强核心肌群力量,但需避免弯腰搬物等前屈动作。使用髋部保护器可降低再次跌倒风险,建议卧室与卫生间安装夜间照明。定期骨密度复查应至少每年1次,若出现新发背部疼痛或身高骤降需及时影像学检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骨质疏松吃什么药最好
- 2 唑来膦酸治骨质疏松吗
- 3 怎样治疗骨质疏松最好
- 4 严重的骨质疏松的症状
- 5 骨质疏松如何止疼
- 6 骨质疏松的发病原因
- 7 原发性骨质疏松怎么回事
- 8 老年骨质疏松症饮食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