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梅毒性脱发
梅毒性脱发可通过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测、毛发显微镜检查、病史追溯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式判断。梅毒性脱发通常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属于二期梅毒的典型表现。
1、临床表现:
梅毒性脱发表现为虫蚀状或斑片状脱发,多发于颞部及枕部,脱发区边界不清且无瘢痕形成。常伴随玫瑰疹、扁平湿疣等二期梅毒皮肤表现,约50%患者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需与斑秃、头癣等疾病进行鉴别。
2、血清学检测:
非梅毒螺旋体试验如RPR、VDRL和梅毒螺旋体试验如TPPA、FTA-ABS是确诊依据。RPR滴度≥1:8时提示活动性感染,但需注意假阳性可能。血清学检测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治疗后需定期复查抗体滴度。
3、毛发显微镜检查:
在10倍镜下可见脱发区毛干变细、断裂,毛囊口残留黑点呈"胡椒粒样"改变。该方法可辅助区分其他原因导致的脱发,但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
4、病史追溯:
重点询问不安全性行为史、硬下疳病史及治疗情况。梅毒性脱发多发生于感染后2-6个月,患者可能曾有一期梅毒无痛性溃疡史。需评估性伴侣感染状况,必要时进行接触者追踪。
5、组织病理学检查:
皮肤活检可见毛囊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内皮肿胀,银染色偶可检出螺旋体。该检查适用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或血清学结果存疑者,但属于有创操作,非首选诊断方法。
确诊梅毒性脱发后需立即进行青霉素治疗,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注每周1次连续3周为标准方案。治疗期间避免性接触直至血清学转阴,加强头皮护理使用温和洗发产品。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鸡蛋、瘦肉、全谷物,避免过度烫染等损伤毛发的行为。治疗后3-6个月需复查血清抗体滴度评估疗效,若出现吉海反应需对症处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