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
骨质疏松可通过钙剂补充、维生素D摄入、抗骨吸收药物、促骨形成药物、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骨质疏松通常由年龄增长、雌激素缺乏、钙磷代谢异常、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钙剂补充:
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每日建议摄入量为1000-1200mg。碳酸钙、柠檬酸钙、乳酸钙是常见补钙制剂,需随餐服用以提高吸收率。乳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是天然钙源,但饮食不足者需药物补充。
2、维生素D摄入:
维生素D3能促进肠道钙吸收,推荐每日补充800-1000IU。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是活性维生素D制剂,适用于肝肾功能异常者。日晒不足人群需定期监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
3、抗骨吸收药物:
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适用于绝经后女性。地诺单抗作为RANKL抑制剂需每半年皮下注射。
4、促骨形成药物:
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特立帕肽通过间歇给药刺激成骨细胞。新型药物罗莫珠单抗可阻断硬化蛋白作用。这类药物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或骨折高风险患者。
5、生活方式调整:
负重运动如快走、爬楼梯可增加骨密度。戒烟限酒避免加速骨流失。防跌倒措施包括改善居家照明、使用防滑垫。体重过轻者需保持BMI≥19kg/m²。
骨质疏松患者需长期坚持钙剂与维生素D基础治疗,根据骨密度变化调整用药方案。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优先选择太极拳、瑜伽等平衡训练。饮食应保证每日300ml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摄入,限制咖啡因每日不超过2杯。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与跌倒风险评估,骨折高风险人群需考虑佩戴髋部保护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