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压合谷穴、三阴交穴、子宫穴等穴位可缓解痛经,配合热敷和适度运动效果更佳。
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拇指食指并拢时肌肉最高点。痛经时按压此穴能疏肝理气,减轻小腹坠胀感。用拇指指腹以画圈方式按压3分钟,左右手交替进行。体质虚寒者可配合艾灸此穴,每周2-3次能预防经期疼痛。
脚踝内侧上方四横指处,胫骨后缘凹陷中。这是妇科要穴,调节内分泌失衡引起的痛经效果显著。经前一周开始每天按压5分钟,配合生姜精油按摩能提升效果。注意孕妇禁用此穴,可能引发宫缩。
脐下四寸旁开三寸位置,直接对应女性生殖系统。急性疼痛时用掌根顺时针揉按10分钟,力度以轻微酸胀为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在此处贴暖宝宝,温度保持40℃左右持续缓解痉挛。
经期腰酸明显时,双手握拳用指关节沿脊柱两侧膀胱经上下推按,重点刺激八髎穴区域。每天早晚各做5分钟,能改善盆腔血液循环。搭配含有薄荷成分的按摩油,降温镇痛效果更好。
大脚趾根部至脚跟内侧的生殖反射区,用拇指关节从轻到重推压。经前三天开始每晚泡脚后按摩,水温控制在38-42℃。痛经严重者可配合使用按摩球滚动刺激,每次15分钟。
经期饮食宜选择温补类食物如红糖姜茶、酒酿圆子,避免生冷寒凉之物。适度进行瑜伽猫式、婴儿式等舒缓运动,促进经血排出。疼痛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大量血块需就医,排除子宫腺肌症等器质性疾病。日常养护可常备暖宫带,月经周期记录有助于发现异常模式。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