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血瘀型痛经需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可通过中药调理、穴位刺激、热敷缓解、运动调节及情绪管理改善。
气滞血瘀与肝郁气滞相关,常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如当归、川芎、红花,可配伍柴胡疏肝散或膈下逐瘀汤。中成药可选益母草颗粒、血府逐瘀胶囊,月经前一周开始服用。严重者需中医辨证后调整方剂,避免长期自行用药。
三阴交、血海穴按压或艾灸能促进气血运行,每日按压3分钟至酸胀感。经期前三天开始贴敷暖宫贴于关元穴,配合神阙穴热疗可缓解子宫痉挛。针灸治疗建议由专业医师操作,每周2-3次连续三个周期。
下腹局部热敷40℃左右,使用粗盐袋或暖水袋持续20分钟,促进盆腔血液循环。可加入艾叶、生姜精油热敷增强效果,每日2次直至经期结束。避免高温烫伤皮肤,糖尿病或皮肤敏感者需谨慎。
经前一周练习瑜伽蝴蝶式、猫牛式舒缓骨盆紧张,每天30分钟快走改善全身微循环。避免经期剧烈运动,推荐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通过牵拉肋间肌疏通肝经气机。
长期压力会加重肝气郁结,通过正念冥想、芳香疗法薰衣草精油扩香调节自主神经。培养写经期日记习惯,记录疼痛与情绪波动规律,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干预。
饮食宜多食山楂、黑木耳等活血食材,经期避免生冷寒凉食物。日常饮用玫瑰陈皮茶疏肝解郁,经后服用四物汤基础方调理气血。坚持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疼痛持续加重需排查子宫内膜异位症。冬季注意腰腹保暖,选择透气性好的暖宫腰带辅助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