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严重骨质疏松可能与遗传因素、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药物副作用及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家族性骨质疏松症或成骨不全症等遗传疾病会导致骨密度异常。基因检测可明确病因,治疗需结合抗骨吸收药物如阿仑膦酸钠、促骨形成药物如特立帕肽,严重时需椎体成形术干预骨折。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性激素缺乏会加速骨流失。需检测激素水平,甲亢患者服用甲巯咪唑,性激素不足者采用激素替代疗法,同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3。
长期缺钙、维生素D或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骨基质合成。每日需摄入1000mg钙牛奶、豆腐、800IU维生素D深海鱼、蛋黄,严重缺乏时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
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或质子泵抑制剂长期使用会抑制成骨。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配合负重运动慢跑、跳绳刺激骨重建。
久坐、吸烟酗酒及过度防晒阻碍钙吸收。戒烟限酒,每日晒太阳15分钟,进行抗阻训练深蹲、哑铃,避免碳酸饮料消耗骨钙。
骨质疏松患者需长期保持高钙饮食乳制品、芝麻酱、补充维生素K2纳豆、菠菜促进钙沉积,每周3次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瑜伽,定期骨密度监测。避免剧烈运动防止骨折,绝经前女性重点关注月经周期是否规律。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身高缩短需及时排查多发性骨髓瘤等继发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