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间一般不会失血过多,正常月经量为20-60毫升。失血量主要与子宫内膜厚度、凝血功能、子宫收缩力、激素水平及妇科疾病等因素相关。
健康女性单次月经总失血量通常在20-60毫升之间,相当于每天更换3-5片卫生巾且无渗透。月经血包含子宫内膜组织碎片、宫颈黏液及阴道分泌物,实际血液流失约占总量三分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超过80毫升定义为月经过多,但临床诊断需结合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
子宫内膜增生程度直接影响月经量。雌激素水平过高或黄体功能不足时,内膜过度增生会导致脱落时出血量增加。多囊卵巢综合征、无排卵性月经等内分泌疾病常伴随内膜异常增厚,这类情况可能伴随经期延长至7天以上。
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凝血障碍疾病会显著增加经期失血量。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也可能导致月经量增多。若经血中出现大量血块或持续流血超过7天,建议检测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计数。
子宫肌层收缩乏力时,螺旋动脉无法有效闭合会导致出血量增加。经期适当热敷下腹部、饮用姜茶可促进子宫收缩。原发性痛经患者常合并前列腺素分泌异常,可能同时出现出血量多和剧烈腹痛。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占位性病变会扩大宫腔面积导致月经过多。子宫腺肌症患者因内膜侵入肌层,常表现为经量增多伴严重痛经。若每小时浸透一片卫生巾持续3小时以上,或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需及时就医。
建议经期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和冷水浴,可选择瑜伽等温和运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记录月经周期和出血量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使用月经杯能更准确测量失血量。长期月经过多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调节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