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产检主要包括基础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胎儿监测和专项筛查五类项目,涵盖血压测量、血常规、B超、胎心监护、妊娠糖尿病筛查等核心内容。
每次产检均需测量孕妇体重、血压、宫高和腹围,评估母体基础健康状况。体重增长可反映营养状况,血压监测能早期发现妊娠高血压,宫高腹围数据用于估算胎儿发育进度。医生同时会触诊胎位并检查下肢水肿情况,这些基础指标对妊娠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常规包含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等基础项目。孕早期需进行血型、乙肝、梅毒、HIV等传染病筛查,孕24-28周增加妊娠期糖尿病筛查(OGTT)。特殊情况下可能检测甲状腺功能、TORCH抗体等,这些数据能及时发现妊娠合并症和胎儿感染风险。
孕早期通过B超确认孕囊位置排除宫外孕,11-13周进行NT检查评估染色体异常风险。孕中期20-24周需完成系统超声(大排畸),晚期通过超声监测羊水量和胎盘成熟度。高危孕妇可能增加超声检查频次,这些影像资料对胎儿结构发育评估至关重要。
孕32周后常规开展胎心监护(NST),通过胎心率变化评估胎儿宫内状态。医生会指导孕妇自数胎动,异常胎动需及时就诊。对于高危妊娠可能提前开始胎监,必要时进行生物物理评分或脐血流监测,这些手段能有效降低胎儿窘迫风险。
根据孕周安排唐氏筛查、无创DNA或羊水穿刺等染色体检查。孕晚期筛查B族链球菌感染,阳性者分娩时需抗生素预防。针对高龄、遗传病史等特殊人群提供个性化检测方案,这些筛查可显著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建议孕妇穿着宽松衣物便于检查,携带既往产检报告对比数据变化。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影响血压结果,血常规需空腹8小时以上。合理搭配膳食保证铁蛋白等营养指标,每天适度散步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出现头痛、视物模糊、阴道流血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定期产检是保障母婴安全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