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痛经可能由前列腺素分泌过多、子宫收缩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疾病、精神压力过大等原因引起。痛经通常表现为下腹坠胀、腰骶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可通过热敷、药物缓解、饮食调节等方式改善。
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时会释放大量前列腺素,这种物质会刺激子宫过度收缩。子宫肌层缺血缺氧导致疼痛,可能伴随腹泻头痛等全身症状。建议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栓等药物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经期避免进食生冷食物。
子宫肌层不协调收缩会使宫腔压力升高,这种情况常见于宫颈管狭窄或子宫过度前屈的女性。疼痛多呈痉挛性,从经前1-2天持续至经期第2天。可尝试屈膝卧位缓解,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间苯三酚注射液解除平滑肌痉挛。
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在卵巢、盆腔等处,经期时病灶出血刺激腹膜引发剧痛。疼痛具有进行性加重特点,常伴性交痛和不孕。确诊需腹腔镜检查,治疗可用炔诺酮片、地诺孕素片等药物抑制内膜生长。
慢性盆腔炎症会导致子宫及周围组织粘连,经期盆腔充血时牵拉粘连组织产生疼痛。多伴有白带异常和经期延长,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发热。需规范使用盐酸多西环素片、甲硝唑阴道凝胶等抗生素治疗。
长期焦虑紧张会降低疼痛阈值,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加重痛感。这类痛经多为弥漫性钝痛,伴随失眠、烦躁等情绪症状。建议通过瑜伽冥想调节,适当补充维生素B6片帮助稳定情绪。
日常应注意经期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外阴清洁,选择透气棉质内裤。饮食上多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减少高盐高糖食品摄入。记录月经周期和疼痛规律,若疼痛影响生活或出现异常出血,应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