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什么病
肠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一种肠道黏膜的癌前病变,属于上皮细胞异常增生但未突破基底膜的病理改变,通常由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可通过内镜切除或定期随访处理。
1、疾病定义
肠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指结肠或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出现结构异常和分化紊乱,但未达到浸润性癌的标准。病理学表现为腺体排列拥挤、细胞核增大深染,但细胞极性尚存,属于WHO分类中的上皮内瘤变I级。多数情况下进展缓慢,癌变概率较低。
2、发病原因
长期慢性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导致黏膜反复修复异常。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患者更易发生。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等环境因素会促进病变发展。部分患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或免疫抑制状态相关。
3、临床表现
早期通常无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或隐血阳性。肠镜检查可见黏膜粗糙、充血或微小息肉样隆起。病理活检是确诊依据,需与炎症性改变、高级别瘤变进行鉴别。
4、诊断方法
高清染色内镜可提高病变检出率,窄带成像技术有助于判断病变范围。超声内镜能评估浸润深度。病理检查需明确核分裂象和异型性程度。基因检测对遗传相关病例有辅助诊断价值。
5、治疗原则
小范围病变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氩离子凝固术。广泛病变需分次切除并每6-12个月复查。伴有遗传综合征者需更密切监测。术后建议补充叶酸和维生素D,保持膳食纤维摄入。
确诊后应戒烟限酒,避免腌制烧烤类食物。每日摄入30克以上膳食纤维,适量补充益生菌。规律进行有氧运动,控制体重增长。术后第一年每3-6个月复查肠镜,稳定后可延长间隔。出现便血、腹痛加重需及时复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4.46万次播放
5.13万次播放
4.41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