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病人的护理需要注意什么
骨折病人的护理需要注意制动固定、伤口管理、疼痛控制、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等方面。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或病理性骨折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护理过程中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方案,避免二次损伤并促进骨骼愈合。
1、制动固定
骨折后需立即使用夹板、石膏或支具固定患肢,防止骨折端移位。上肢骨折可采用三角巾悬吊,下肢骨折需保持患肢抬高15-30度。固定期间定期检查肢体末梢血液循环,观察是否出现皮肤发绀、麻木等异常。稳定性骨折通常需要固定4-8周,复杂骨折可能需延长固定时间。
2、伤口管理
开放性骨折需每日消毒换药,使用碘伏溶液清洁伤口后覆盖无菌敷料。观察伤口有无渗液、红肿或异常分泌物,警惕感染迹象。术后患者需保持切口干燥,拆线前避免沾水。糖尿病患者或血液循环障碍者需加强伤口监测,必要时使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3、疼痛控制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严重疼痛可短期使用氨酚羟考酮片。冰敷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重复3-4次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慢性疼痛患者可采用低频脉冲治疗等物理疗法,避免长期依赖镇痛药物。
4、营养支持
每日需补充足够蛋白质如鸡蛋、鱼肉,促进骨痂形成。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牛奶、蘑菇和钙含量高的芝麻、虾皮等食物。戒烟限酒避免影响骨骼愈合,适量补充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等骨营养素。长期卧床患者需预防便秘,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并保持每日饮水量。
5、康复训练
拆除固定装置后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初期以被动活动为主,后期增加抗阻练习。上肢骨折可进行握力球训练,下肢骨折需借助助行器渐进负重。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超声波治疗或低频电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康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X线评估愈合情况。
骨折护理期间需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每2小时协助卧床患者翻身预防压疮。注意观察患肢皮肤温度、颜色及感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康复阶段遵循医嘱进行功能锻炼,避免过早负重导致内固定失效。饮食上增加乳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钙质的食物,配合适度日照促进维生素D合成。心理上给予患者充分支持,帮助克服活动受限带来的焦虑情绪,建立合理的康复预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1.65万次播放
1.71万次播放
1.55万次播放
1.31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婴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2 初次献血前注意事项
-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前兆
- 4 宝宝血小板400多严重吗
- 5 急性白血病发热的最主要原因
- 6 妈妈a型血爸爸o型血孩子是什么
- 7 突然尿不尽原因是什么
- 8 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