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胆管断裂的原因有哪些
胆管断裂可能由外伤性损伤、医源性损伤、胆道结石、胆道肿瘤、胆道感染等原因引起。
1、外伤性损伤
腹部受到外力撞击或挤压可能导致胆管断裂,常见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意外事件。外力作用下胆管壁完整性遭到破坏,胆汁外漏可引发胆汁性腹膜炎。患者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膜刺激征,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认损伤位置。治疗需紧急手术修复胆管并留置引流管。
2、医源性损伤
胆囊切除术、胆道探查术等肝胆外科手术中操作不当可能误伤胆管。解剖变异、局部粘连会增加损伤风险,表现为术中胆汁异常渗漏或术后胆瘘。需术中胆道造影明确损伤程度,根据情况选择胆管端端吻合、胆肠吻合等修复方式。术后需密切监测胆汁引流量和性状。
3、胆道结石
胆总管结石长期嵌顿可导致胆管壁缺血坏死,最终发生自发性破裂。结石机械性摩擦和胆汁淤积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患者出现黄疸伴持续性右上腹痛。通过MRCP可显示结石位置和胆管扩张程度,治疗需手术取石并行胆管修补,必要时放置T管支撑。
4、胆道肿瘤
胆管癌浸润性生长可能直接破坏胆管结构,肿瘤组织坏死也可导致胆管穿孔。患者多有进行性加重的无痛性黄疸,伴随消瘦和陶土样便。增强CT可见胆管壁不规则增厚,需行根治性切除联合胆道重建。晚期病例可考虑胆道支架置入缓解梗阻。
5、胆道感染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时,胆管内高压和细菌毒素作用可使胆管壁发生化脓性坏死。患者出现Charcot三联征伴感染性休克,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显著升高。急诊ERCP减压和抗生素治疗是关键,严重者需手术胆道引流。感染控制后需评估胆管损伤程度决定后续处理。
胆管断裂属于急危重症,确诊后需禁食并胃肠减压。术后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期复查肝功能。恢复期饮食需低脂易消化,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胆道负担。建议适量补充优质蛋白促进组织修复,如鱼肉、蛋清等。日常注意腹部保护,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吻合口撕裂,出现发热、黄疸等症状需立即返院复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6.35万次播放 2025-06-27
6.71万次播放 2025-06-27
6.92万次播放 2025-06-27
6.99万次播放 2025-06-27
6.87万次播放 2025-06-27
6.77万次播放 2025-06-27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