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用不用做掉
肠息肉是否需要切除主要取决于息肉类型、大小及病理性质,处理方式主要有内镜下切除、定期随访观察、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病理监测。
1、内镜下切除:
直径超过5毫米的腺瘤性息肉或存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息肉建议内镜下切除。内镜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彻底清除病灶,术后需禁食24小时并复查肠镜。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等癌变风险较高的息肉需优先考虑切除。
2、定期随访观察:
直径小于5毫米的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可暂不处理,但需每1-2年复查肠镜。随访期间发现息肉增大、形态改变或数量增加时需及时干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即使切除后仍需每半年复查。
3、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可能通过抑制环氧合酶-2途径减少息肉复发,适用于术后辅助治疗。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药对家族性息肉病有一定抑制作用。药物治疗需配合肠镜监测,不能替代切除治疗。
4、手术切除:
直径超过3厘米的广基息肉或内镜切除失败的病例需行肠段切除术。疑似癌变的息肉应进行根治性手术并清扫区域淋巴结。遗传性息肉病综合征患者可能需预防性全结肠切除。
5、病理监测:
所有切除的息肉必须送病理检查明确性质。腺瘤性息肉术后3年复发率约30%,需根据病理结果制定随访计划。伴有上皮内瘤变的病例应缩短复查间隔至6-12个月。
肠息肉患者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至每日30克,推荐食用燕麦、魔芋等可溶性纤维。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每周不超过500克。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戒烟并控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饮酒不超过25克。术后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1个月,定期检测便潜血。家族史阳性者建议40岁前开始肠镜筛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