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高血压药副作用
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干咳及代谢异常等副作用。降压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有低钾血症、转氨酶升高、血肌酐升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相关咳嗽、血糖异常。
1、低钾血症:
利尿剂类降压药如氢氯噻嗪可能促进钾离子排泄,长期使用易导致血液中钾浓度降低。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心悸或肌无力等症状,需定期监测血钾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钾剂或更换降压方案。
2、转氨酶升高:
钙通道阻滞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可能影响肝脏代谢功能,表现为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指标异常。这类情况通常呈一过性,但长期用药者需每3-6个月检查肝功能,出现持续升高应考虑调整用药。
3、血肌酐升高: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能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尤其肾功能不全患者更易出现血肌酐水平上升。用药初期应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若肌酐增幅超过基础值30%需及时就医评估。
4、干咳症状:
约20%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患者会出现持续性无痰干咳,这与缓激肽蓄积刺激呼吸道有关。症状轻者可观察2-4周,若持续不缓解可考虑换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
5、血糖异常:
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噻嗪类利尿剂可能影响糖代谢,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或糖耐量异常。糖尿病患者选用降压药物时需优先考虑对糖代谢无影响的钙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
高血压患者需保持每日钠盐摄入低于5克,增加富含钾镁的深色蔬菜和香蕉等食物的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突然停药或自行调整剂量。定期监测血压和靶器官功能,出现肌肉疼痛、持续咳嗽或水肿等症状时应及时复诊。通过饮食运动干预可减少20%-30%的用药剂量需求,但所有治疗方案调整均需在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