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与急性盆腔炎的区别
慢性盆腔炎与急性盆腔炎在病程、症状及治疗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二者主要区别体现为发病速度、临床表现、病理变化、治疗原则及预后五个维度。
1、病程差异:
急性盆腔炎起病急骤,多在感染后48小时内出现症状;慢性盆腔炎病程超过3个月,多由急性期未彻底治愈迁延而来。急性期病理改变以充血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慢性期则表现为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可能伴随输卵管积水等器质性病变。
2、症状特征:
急性盆腔炎主要表现为下腹剧痛、高热>38.5℃、脓性分泌物及排尿困难,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显著升高;慢性盆腔炎多为隐痛或坠胀感,疼痛在劳累或性交后加重,可能伴有月经紊乱或不孕,全身症状较轻。
3、诊断标准:
急性盆腔炎需满足宫颈举痛、附件区压痛、发热三项基本标准中的两项,结合阴道分泌物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慢性盆腔炎诊断需影像学显示盆腔粘连或输卵管增粗,必要时行腹腔镜确诊,宫腔分泌物培养阳性率低于急性期。
4、治疗原则:
急性盆腔炎需静脉注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多西环素+甲硝唑三联疗法,严重者需住院治疗;慢性盆腔炎主要采用物理治疗如短波透热配合中成药如妇科千金片,严重粘连需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松解。
5、预后转归:
急性盆腔炎及时治疗可完全痊愈,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盆腔脓肿;慢性盆腔炎易反复发作,40%患者并发输卵管性不孕,需长期管理。急性期治愈后3个月需复查衣原体、淋球菌等病原体,慢性期建议每半年进行盆腔超声随访。
饮食上建议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鱼肉、豆制品,补充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适度进行凯格尔运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避免久坐超过2小时;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慢性期可采用中药灌肠等辅助疗法。两类盆腔炎均需禁止性生活至症状完全消失,避孕套使用可降低复发风险。若出现持续发热或剧烈疼痛需立即就医排查输卵管卵巢脓肿等并发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