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骨折后肌肉萎缩
骨折后肌肉萎缩可通过早期康复锻炼、物理治疗、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及心理干预等方式改善,通常由患肢制动、神经损伤、废用性肌萎缩、营养不良及疼痛恐惧等因素引起。
1、早期康复锻炼:
骨折固定稳定后即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等长收缩训练,通过肌肉静态收缩维持肌纤维活性,预防肌蛋白分解。拆除外固定后逐步转为等张训练,利用弹力带或器械进行渐进抗阻练习,促进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大。
2、物理治疗:
电刺激疗法通过低频脉冲电流模拟神经信号,诱导肌肉节律性收缩,适用于完全制动的早期阶段。超声治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配合热敷可缓解软组织粘连,为后续主动训练创造条件。
3、营养支持:
每日蛋白质摄入量需达1.2-1.5克/千克体重,优质蛋白如乳清蛋白、鸡蛋、鱼肉等应占60%以上。适当补充支链氨基酸和维生素D,有助于抑制肌肉分解代谢,促进肌卫星细胞活化。
4、神经损伤干预:
肱骨中下段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导致所支配肌肉失神经性萎缩。神经生长因子注射配合甲钴胺等神经营养药物,可加速轴突再生。肌电图检查能评估神经恢复情况,指导康复方案调整。
5、心理恐惧克服:
约35%患者因疼痛恐惧产生回避行为,形成废用-萎缩恶性循环。认知行为疗法配合阶梯式暴露训练,逐步建立运动信心。疼痛管理可采用非甾体抗炎药联合经皮电刺激,打破疼痛-制动关联。
康复期应保持每日禽畜瘦肉150-200克、乳制品300毫升的蛋白质基础摄入,骨折后4-6周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有氧运动。睡眠期间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配合向心性按摩每次15分钟,每日2次。定期监测患肢与健侧肢体围度差,超过3厘米时应及时复查肌力与关节活动度。恢复过程中出现异常肿胀或持续疼痛需排除深静脉血栓或异位骨化等并发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