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什么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由肝素类药物引发的免疫反应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和血栓形成风险增加。该病可分为非免疫型HIT和免疫型HIT两种类型,其中免疫型HIT可能引发严重血栓并发症。
1、发病机制
免疫型HIT由肝素与血小板因子4结合形成复合物,触发机体产生IgG抗体所致。抗体激活血小板后释放促凝物质,导致血小板消耗和血栓形成。非免疫型HIT则与肝素直接刺激血小板聚集有关,症状较轻且呈自限性。
2、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使用肝素后5-10天出现血小板计数下降,常低于150×10⁹/L或较基线下降超过50%。免疫型HIT可能伴随新发血栓形成,包括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部分患者可见皮肤注射部位坏死或过敏反应。
3、诊断标准
需结合4T评分系统评估临床可能性,包括血小板减少程度、发生时间、血栓形成情况及其他病因排除。实验室检查包括肝素-PF4抗体检测和血小板功能激活试验。抗体检测阳性但无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为HIT。
4、治疗原则
确诊后应立即停用所有肝素类药物,换用替代抗凝剂如阿加曲班注射液或比伐卢定注射液。禁止输注血小板,血栓形成者需延长抗凝疗程。重症患者可考虑血浆置换清除抗体。
5、预防措施
使用肝素期间应监测血小板计数,普通肝素治疗者建议隔日检测,低分子肝素每周2次。短期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发生HIT概率较低。有HIT病史者应避免再次接触肝素类制剂。
对于疑似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须立即就医进行专业评估。治疗期间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血栓脱落。饮食宜清淡,限制高脂食物摄入,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恢复期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观察至少3个月无异常方可视为康复。有血栓史者需长期随访,警惕迟发性血栓事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4.82万次播放
5.01万次播放
5.15万次播放
4.53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乳腺导管病变4a严重吗
- 2 蜂子蛰了怎么办
- 3 脑出血有哪些后遗症
- 4 刷酸要隔几天可以刷一次
- 5 木瓜的功效与作用点
- 6 有利于乳房结节的运动
- 7 儿童中暑怎么办
- 8 甲醛轻度中毒能自愈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