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校园欺凌需立即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可通过报告学校、收集证据、心理疏导、法律途径、建立支持系统五种方式应对。
向班主任或校方保卫处提交书面投诉,明确记录事件时间、地点、参与者及具体行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学校有义务在24小时内启动调查程序。可要求校方出具处理结果通知书,若涉及肢体暴力需同时报警备案。
使用手机秘密录音录像时注意合法性,重点记录威胁性语言或肢体接触画面。保存被损坏物品、医疗验伤报告等物证,微信/QQ聊天记录需公证保存。证据链完整情况下可向教育局提交行政复议申请。
联系学校心理咨询师进行创伤评估,每周固定2-3次疏导课程。家长可陪同前往三甲医院心理科进行PTSD筛查,必要时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参加青少年抗压训练营有助于恢复社交信心。
年满16周岁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报案,轻微伤可追究对方监护人民事赔偿责任。保留好医疗票据和精神损失证明,通过12348法律援助热线申请诉讼支持。严重欺凌案件可追究刑责。
组建包括信任教师、家长代表、学生干部在内的保护小组,制定上下学陪同计划。加入反校园霸凌社团获取同伴支持,定期参加自卫防身术培训。建立安全日志记录日常异常情况。
每日保证摄入富含色氨酸的牛奶、香蕉等食物维持情绪稳定,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家长需定期检查子女随身物品和身体伤痕,安装定位报警装置。与班主任建立每日沟通机制,掌握加害者动态。长期受欺凌可能引发抑郁倾向,建议每季度进行心理复查。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