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胃肠功能紊乱需调整喂养方式、腹部按摩、补充益生菌、保持腹部保暖,严重时需就医。
婴儿胃肠功能紊乱常见于喂养不当,如奶量过多、过稠或配方奶不适应。母乳喂养需按需哺乳,避免过度喂养;配方奶喂养可尝试水解蛋白奶粉。6个月以上婴儿添加辅食应从单一米糊开始,每次引入新食物观察3天。
肠胀气引发的紊乱可采用"I LOVE U"按摩法:用指腹在宝宝右下腹画"I",左上腹画倒"L",左下腹画倒"U",配合婴儿润肤油每天3次,每次5分钟。飞机抱姿势能缓解肠绞痛,一手托住宝宝胸腹部,让其俯卧在成人前臂上。
双歧杆菌BB-12、鼠李糖乳杆菌LGG等特定菌株可改善肠道菌群失衡。选择滴剂型益生菌时,需冷藏保存且不与高温食物同服。母乳妈妈可同步补充益生菌,通过乳汁传递有益菌。
使用40℃以下暖水袋热敷腹部,需用毛巾包裹避免烫伤。睡眠时穿戴纯棉肚围,室温维持在24-26℃。洗澡后立即擦干腹部,腹泻期间可贴婴儿专用肠胃贴。
出现血便、持续呕吐、体重不增需就医。医生可能开具蒙脱石散止泻、口服补液盐防脱水,严重感染需用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先天性巨结肠等器质性疾病需通过钡灌肠造影确诊。
日常可煮苹果水补充电解质,将苹果去皮切块煮水饮用。避免高糖果汁加重腹泻,6月龄以下宝宝不需额外喝水。哺乳期母亲应减少摄入豆类、花椰菜等产气食物。被动操如蹬自行车动作每天2组,每组10次促进肠蠕动。记录宝宝排便次数、性状变化,就医时提供详细喂养日志有助于诊断。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