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霜的有效性取决于成分类型,关键看氧化锌、二氧化钛等物理防晒剂,或阿伏苯宗、奥克立林等化学防晒剂。
氧化锌和二氧化钛通过反射紫外线起效,适合敏感肌。氧化锌能阻挡UVA和UVB,二氧化钛主要防UVB。物理防晒剂不易引起过敏,但可能泛白。选择时注意纳米级颗粒更易推开,非纳米级防护更稳定。儿童孕妇优先选用含氧化锌20%以上的产品。
阿伏苯宗吸收UVA最长波段,需搭配奥克立林增强稳定性。二苯酮-3可能致敏,欧盟已限制用量。化学防晒需要提前20分钟涂抹,每2小时补涂。油性皮肤可选含甲氧基肉桂酸辛酯的清爽配方,但该成分可能干扰内分泌。
SPF值仅代表UVB防护,需同时标注PA或PPD值才具备UVA防护力。理想组合是氧化锌+阿伏苯宗+天来施S,能覆盖280-400nm全波段。美国皮肤学会建议SPF30以上且标注"Broad Spectrum"的产品,日常使用SPF30-50足够。
维生素E和绿茶提取物能中和自由基,增强防晒效果。避开含氧苯酮、桂皮酸盐的防水配方,可能刺激眼睛。含透明质酸或神经酰胺的保湿型适合干皮,乙醇含量高的凝胶适合油皮。防晒喷雾需注意吸入风险,不建议儿童使用。
登山滑雪需SPF50+且含4%以上氧化锌,高原紫外线更强。潜水游泳选择含二甲硅油和聚硅氧烷的防水型。术后肌肤用纯物理防晒,避免酒精和香料。黄褐斑患者需PPD16以上的产品,配合抗氧化成分如白藜芦醇。
日常使用后需用卸妆油清洁化学防晒剂,物理防晒可用氨基酸洗面奶。户外活动每平方厘米涂抹2mg才达标注效果,约一张脸需1元硬币大小用量。搭配UPF50+防晒衣帽效果更佳,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避免直晒。易光敏人群可口服番茄红素和虾青素增强光保护,柑橘类水果可能增加光敏风险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