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未降入阴囊可能由遗传因素、激素异常、解剖结构异常、机械性梗阻或病理因素引起,需通过药物、手术或生活方式调整干预。
约15%病例与家族史相关,特定基因突变影响睾丸引带发育。治疗上,6月龄前可观察等待,配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刺激睾丸下降,剂量通常为1000-1500IU/次,每周2次,持续4周。基因检测可辅助判断复发风险。
母体雌激素过高或胎儿睾酮分泌不足导致引带收缩障碍。实验室检查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异常时,可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鼻喷剂,每日3次,每次400μg,或肌肉注射睾酮25mg/周,持续3个月。
腹股沟管狭窄或鞘状突闭合不全占病例35%。超声检查确认位置后,1岁后可行Fowler-Stephens手术分两期完成,首次结扎精索血管,6个月后移植睾丸;或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创伤更小。
异常纤维带或粘连组织阻挡下降路径。触诊结合MRI定位后,推荐睾丸固定术Orchiopexy,在腹股沟作2cm切口,游离精索后固定睾丸于阴囊,成功率超90%。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1个月。
隐睾症可能并发睾丸扭转或癌变,恶变风险较正常人高4-10倍。成年患者建议预防性切除未降睾丸,儿童期发现需每半年超声监测,青春期后增加肿瘤标志物AFP、β-hCG筛查。
日常应避免高温环境,选择宽松棉质内裤保持阴部透气。饮食补充锌牡蛎、牛肉每日50mg和维生素E坚果30g/天促进生精功能。适度进行盆底肌训练,如凯格尔运动每日3组,每组15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术后恢复期可尝试阴囊冷敷,每次10分钟,间隔2小时,减轻肿胀。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