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出血、肾损害等为主要表现。感染后人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但无法达到保护水平,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机体,从而导致感染。感染后人体可能会出现发热、出血、肾损害等变化,建议及时进行对症治疗。
1、发热:因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病毒大量繁殖会引起全身炎症反应,从而出现发热症状。根据病情可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也可使用布洛芬等药物进行退热治疗。高热者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等药物进行退热治疗,还可通过冰敷等物理降温方式进行治疗;
2、出血:由于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人体内会出现炎症反应,从而导致毛细血管损伤,出现皮肤黏膜有出血点的情况。可遵医嘱使用酚磺乙胺等止血药物,同时可静脉输注平衡盐溶液等进行治疗;
3、肾损害: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在患病后,因病毒侵袭肾脏而造成肾脏损害,导致肾脏出现充血、水肿、出血等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甘露醇等利尿剂,减轻水肿症状,也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进行治疗,必要时通过肾脏替代治疗;
4、其他变化:部分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还可能会出现脾脏明显肿大、疼痛等症状,需警惕发生暴发性肝炎或脾功能亢进的可能。
得出血热后可能会出现多种变化,有此类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及时进行治疗。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