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无精症可能由遗传缺陷、生殖系统感染、内分泌紊乱、输精管阻塞、睾丸损伤等原因引起。
染色体异常如克氏综合征或Y染色体微缺失会直接导致生精功能障碍。基因检测可确诊,部分病例可通过显微取精术结合试管婴儿技术解决,如睾丸精子抽取术TESE、显微睾丸精子提取术micro-TESE或经皮附睾精子抽吸术PESA。
腮腺炎病毒、淋病奈瑟菌等病原体引发的睾丸炎或附睾炎会破坏生精环境。需进行抗感染治疗,如头孢曲松治疗淋病,阿昔洛韦对抗病毒,严重者需手术清除化脓病灶。治疗后3-6个月复查精液质量。
垂体瘤或下丘脑病变导致FSH/LH分泌不足时,可尝试促性腺激素替代疗法,如重组FSH果纳芬75IU隔日注射,或克罗米芬25mg/日口服。甲状腺功能减退者需补充优甲乐,调整TSH至2.5mIU/L以下。
先天性输精管缺如或结扎术后梗阻需实施输精管吻合术,成功率约60%。附睾梗阻可选择输精管附睾吻合术,术后配合左卡尼汀口服液促进精子成熟。射精管囊肿需经尿道电切术解除压迫。
外伤或精索静脉曲张造成的睾丸萎缩需在伤后6小时内进行睾丸固定术,重度精索静脉曲张建议显微镜下结扎术。放射线暴露者可使用抗氧化剂维生素E 400mg/日+硒200μg/日保护生精上皮。
日常需保持阴囊低温环境,避免久坐和桑拿。饮食增加牡蛎、核桃等富锌食物,每周3次有氧运动改善睾丸血液循环。接触化学制剂者应穿戴防护装备,每年进行精液常规和性激素六项监测。无精症确诊后需同步评估配偶生育力,40岁以上女性建议直接考虑供精或卵母细胞激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