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体寒多因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可通过温补饮食、穴位调理、运动增热、中药调理、生活习惯改善缓解。
寒气重与脾胃虚弱相关,日常可多吃生姜红糖水、羊肉当归汤、桂圆红枣粥等温性食物。生姜驱寒暖胃,红糖补血活血;羊肉富含蛋白质和铁,搭配当归促进血液循环;桂圆红枣补气养血,适合长期手脚冰凉者。避免生冷瓜果、冰饮,冬季可适量饮用肉桂茶。
艾灸关元穴、足三里、三阴交能有效祛寒。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每天按压5分钟可温补肾阳;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经常揉搓增强脾胃功能;三阴交在内踝上三寸,睡前艾灸10分钟改善宫寒。配合泡脚时加入艾叶或花椒,水温40℃左右浸泡15分钟。
每周3次快走、瑜伽或八段锦能促进阳气生发。快走时保持心率在220-年龄×60%区间,持续30分钟微微出汗;瑜伽蝴蝶式、猫牛式可疏通经络;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动作专门调理寒性体质。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避免受凉。
中医辨证属阳虚者可服用附子理中丸、右归丸、艾附暖宫丸。附子理中丸温中散寒,适合腹泻畏冷者;右归丸补肾助阳,改善腰膝酸冷;艾附暖宫丸专治经期小腹冷痛。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配合每月5-7天的四物汤调理气血。
避免久坐空调房,穿高领衣物护住大椎穴,冬季使用暖宝宝贴于后腰。月经期用暖水袋热敷下腹部,选择纯棉透气内衣,晚上穿棉袜睡觉。长期熬夜会损耗阳气,尽量在23点前入睡,早晨晒背15分钟吸收自然界阳气。
体寒调理需长期坚持,建议早餐食用核桃黑芝麻糊搭配南瓜小米粥,午餐加入咖喱炖牛肉等温热食材,晚餐避免生冷。每天练习金刚跪坐10分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经期前后可饮用玫瑰花山楂茶。若伴随严重痛经或持续低温,需检查甲状腺功能和雌激素水平。冬季每周2次花椒水泡脚至膝盖,夏季避免直接对着风扇吹腰腹部位。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