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急止痛的中药包括延胡索、白芍、川芎等,通过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或镇静安神等机制缓解疼痛。
延胡索含有延胡索乙素,能抑制中枢神经疼痛传导,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疼痛。临床多用于痛经、胃脘痛,常与香附、当归配伍。水煎服用建议6-12克,研末冲服每次1-3克。孕妇及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
白芍具有柔肝止痛功效,所含芍药苷可调节平滑肌痉挛。对胁痛、腹痛效果显著,常与甘草组成芍药甘草汤。现代研究显示其抗炎作用能缓解关节炎疼痛。煎剂用量10-15克,血虚者可加熟地黄同用。
川芎为血中气药,川芎嗪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主治头痛、风湿痹痛,常与当归、桃仁配伍。临床证实对偏头痛有效率可达75%,煎服剂量3-10克。阴虚火旺者需配伍滋阴药物使用。
这对树脂类药材配伍使用,乳香偏重行气,没药长于散瘀。适用于跌打损伤和术后疼痛,外敷可用醋调糊剂,内服入丸散每次1-3克。胃弱者宜饭后服用,避免单次大剂量使用。
三七皂苷具有双向调节凝血功能,既能止血又可化瘀。对心绞痛、外伤肿痛效果明确,可吞服粉剂每日3-6克,或与丹参配伍增强疗效。出血期间需在医师指导下调整用量。
疼痛期间建议搭配食疗,如血瘀型疼痛饮用山楂红糖水,气滞者可食用陈皮粥。适度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促进气血运行。使用中药需辨证施治,急性剧痛或持续疼痛超过3天应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外用药材需测试皮肤敏感性,孕妇及儿童用药前应咨询中医师。